大師對談 <音樂重播>的真實性與好聽度能否共存

12/28,在內湖葫洲站旁的婕韻音響有一場相當難得的對談,是由音響界的蔡克信醫師和錄音界的楊敏奇先生為主角,從音響玩家和錄音實務上探討,究竟”音樂重播”的真實度和好聽度為何,現實中是否能共存。首先就好聽下定義,好聽是一個非常主觀的感受,只能用相對客觀的方式去定義。所以兩人認為一首樂曲或一張唱片獲得大多數人的肯定,那麼它就是好聽的。至於重播的真實性呢!這就是一個很值得討論的問題。

音響迷無所不用其極想要利用音響系統還原聲音現場,尤其是標榜Live錄製的音樂,可以看見許多音響廣告文宣都寫著還原現場的聲音。音響迷花了大把的銀子,不外乎就是要還原現場聲音、音場、感動。最後花了很多錢,的確是讓音樂好聽、生動了。但是真實嗎?

蔡克信醫師和楊敏奇先生都直言,錄音不可能100%原汁原味。楊敏奇先生過去曾在德國音樂學院念錄音工程,也在DG唱片工作過,特別專長是古典音樂的錄音,在他的母校中,擁有大量的古典錄音母帶,包含卡拉揚等名指揮家。

錄音是把麥克風放著讓它收音就好了嗎?絕對不是,有太多的細節和人為操作在其中。既然如此,代表錄音的結果不但非固定,而且還有很大的變化性。這也是錄音師好壞的分水嶺。

楊敏奇先生說到,現代錄音工程能調整太多的東西,甚至每一個音都可以調整。所以錄音師在錄音及後製中的核心原則是”傳達音樂家想傳達的音樂”。以古典錄音舉例(因為古典音樂是所有錄音中,最忠於原味的錄音),便是以指揮家的想法為基準,甚至在很多的錄音中,必須要指揮家簽名認可,唱片才可以發行,所以當指揮家要錄音師調整某些段落、細節時,錄音師也得照做。現場其實聽不見的點綴用樂器聲到了唱片裡聽的到了,現場聽得見的翻譜聲到了唱片裡聽不見了。標榜現場Live的錄音,實際上也是從彩排到預演、現場演出,共三次以上的錄音中剪接而成。它的確是現場,但絕對沒有一次到底的錄音。

還有另一個難以違背的原則,就是”老闆的原則”,所有的唱片發行都是一個商業行為,其最終的目的都是要賺錢,沒有任何一位出資者會同意一張不好聽但是真實的唱片發行。至於出資者的音樂水準,那可就很難說了。他說到,剪接是錄音工程中的必修課程,而且佔有非常大的份量。現代錄音中,剪接後製的時間比錄音時間還長是普遍的現象,部分年輕一輩的錄音師甚至是看著圖形在調整,而不是用聽的。既然如此,音樂還會真實嗎?

這場對談並沒有明確的結論,但可以確定的是能發行的唱片,基本上都不會差到哪去,但是真實性,我想就很難確定了。至於為何很多唱片放到High-End等級的器材中會很不好聽,這和商業行為就有很大關聯,High-End玩家畢竟是市場中的極少數,這些唱片只要放在電腦裡,用普通耳機或喇叭聽起來震撼十足,那就夠了。

長笛的聲音聽起來像長笛,鋼琴的聲音聽起來像鋼琴。這樣就當它是真實吧。

About Ted Chen

Avatar photo
MY-HIEND 資深編輯,主要負責採訪與器材測試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