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式魅力就是無法抵檔: Acoustic Energy AE520旗艦落地喇叭

若提到Acoustic Energy(AE),我想大部份人跟我一樣,最直覺想到的就是AE成立時的代表作AE1書架喇叭,不少發燒友都視作為非常寶貴的絕品,至今依然珍藏著,2016年AE將工廠裡最後能取得的用料生產了全球限量100對的AE1 Classic Limited Edition,一推出後馬上就被搶購一空。當然AE不僅只有AE1出色而已,1987年成立至今已經超過30年的歷史,隨著市場需求及時代演變,AE雖然仍以生產喇叭為主,但已跨足各個領域與類型,包括錄音室用的監聽喇叭、主動式喇叭、多媒體無線串流喇叭、兩聲道、多聲道、入牆式及商業空間用的喇叭等等,都受到市場的喜愛。

本次我們評測的是AE最新旗艦500系列中的旗艦AE520落地喇叭,500系列代表著AE最高的成果展現,採用最新研發的碳纖維單體及RSC(Resonance Suppression Composite)共振消除複合式箱體,500系列目前共有3個型號,包括AE520落地喇叭、AE509落地喇叭及AE500書架喇叭。AE520為三音路6單體低音反射式設計,採用1顆25mm的碳纖維高音單體,5顆125mm的碳纖維中低音單體,事實上,500系列所使用的單體都是一致的,差別在於箱體大小與使用單體數量的不同,當然分音線路會對應調整,可以預期500系列的聲音風格會是相當一致,對於想要使用500系列來做多聲道使用的用家來說也非常合適。

為什麼AE研發人員最終選定了碳纖維做為新一代單體的主要材料? 因為碳纖維相較於其他的硬質材料擁有更好的物理特性,不僅非常輕,阻尼特性也更好,如此一來可以再生出反應非常快速與自然的聲音。高音單體上使用了新的鑄造鋁合金製成的WDT(Wide Dispersion Technology)廣域擴散技術的導波設計,並與中低音單體靠近,讓聲音的擴散達到最佳化,同時其也更為堅固,減少傳到高音的震動。125mm的碳纖維中低音單體使用超規格的35mm音圈,具有良好的散熱及強力的驅動系數,提供高動態與控制良好的低頻響應,低音的磁鐵系統與懸掛系統均經過優化,以達到最大的線性與最低的失真,碳纖維的輕量特性,增加了聲音的速度反應與純淨度。

在高音單體上下各有一顆中音單體,其分別有自己獨立的密閉箱室,下方的三顆低音為反射式箱室,低音反射孔為一長方型設計,位於背面箱體的中間位置。AE520的分音器也相當考究,分頻點設在373Hz/2.8kHz,在關鍵位置採用高壓的聚丙烯薄膜电容與空心電感,在分音器的有限空間下,達到最佳的分散以避免干擾。AE520單支重達30Kg,箱體採用AE專有的RSC共振消除複合式箱體,其採三明治結構,由內到外分別為6mm的MDF、3mm瀝青及9mm的MDF,整個厚達18mm,RSC始於之前的Reference系列,有效消除箱體的共振,降低音染。

AE520的底部腳錐也相當考究,全金屬製,並可調整高低。

採用Single-Wiring設計,發燒級大型喇叭端子。

旗艦型號仍然不難入手 (Ted Chen)
AE520是目前Acoustic Energy推出喇叭型號中最新、最好的落地喇叭,儘管身處於旗艦位子,但仍一反音響越來越昂貴的潮流,在台灣的定價不到20萬元,以品牌長久建立的聲譽和整體喇叭設計用料而言,算是相當具有性價比的產品,對於預算有限但也想一嘗多單體落地喇叭的用家而言,AE520絕對可以滿足。AE500旗艦系列除了AE520以外還有AE509落地喇叭與AE500書架喇叭,在推出之際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高音單體,近年來有越來越多喇叭品牌使用碳纖維製作單體振膜,但大多使用在低音與中音單體上,而AE500系列是我有注意到少數使用碳纖維材料作為高音單體振膜的喇叭,另一個著名品牌採用碳纖維高音振膜是德國MBL。

需花時間熟化使用
AE520的外觀有木皮與鋼琴烤漆兩大類,屬於多數配色作法,這次我們測試的是美國胡桃木皮外觀,整體做工相當好,自然木皮在觸感上溫潤且具有紋路,給人更具有音樂生命力的心理感受。仔細觀察正面排列下來的6個單體,雖然都是碳纖維材質編織,但高音單體振膜的編織較密,中音與低音單體振膜相對下沒那麼密集。其實大家可以觀察各品牌使用的碳纖維振膜,在編織上幾乎都不相同,我相信這絕對會影響聲音,至於如何較好,如何較差,似乎也沒有任何廠家提出說明,主要就看各位的聆聽經驗去做判斷。這次開聲後我先Run了好一陣子,這對喇叭送來之時是全新的,僅在音響展上做過靜態展示,因此剛接上時聲音不是很有精神,悶悶的,在將近一周後聲音逐漸放開,而且隨著時間不斷越來越寬鬆,可見這對喇叭在全新狀態下是比較需要讓振膜工作一段時間再做聆聽是比較好的。

聲音厚度佳,順耳耐聽
聆聽Norah Jones的《Come Away With Me》,AE520本身聲底相當扎實飽滿,但沒有肥胖或是模糊的狀況,聲音厚度不錯,而且順耳耐聽。由於6個單體使用的都是碳纖維振膜,在音色上非常一致,均衡度也表現得相當得當,在聆聽時特別不會讓人在不同頻段中有音色感受上的差異。在聽Norah Jones演唱時的人聲厚度就非常舒服,在音樂演奏的高頻段上也仍然保持一定聲音厚度,是一般喇叭尤其金屬高音上比較難能感受到的聲音特徵。在喇叭設定時我也參考原廠建議以較大角度ton in去擺放,並相比幾乎無ton in的聲音表現,AE520在ton in角度上相當敏感,用家擺放調整時要注意這點,但也因為反應敏感,要找到相對好的甜蜜點也並不困難。

音樂傳遞反應快,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Emma Lin)
播放<Birds>這首發燒歌曲,其低頻與高頻地走向都是相當鮮明的,我對這首最印象深刻的是相當有彈力的撥弦與擊掌聲相當有力的拍點,光是這兩者的聲響,就能感受到凝聚感,這次是接上AE520聆聽,前奏一下,撥弦的聲響除了相當彈,還能感受到音符脫離弦後尾音的震盪,緊接在後的擊掌聲加入,趴一聲~補足了音樂的時間性,兩者承接的相當好,樂器的表現我覺得在每顆音的傳遞反應性都是相當快,而且是會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喜歡,

AE520音像凝聚,音場的高度也有,整體聆聽上讓我有一種就是位在舞台前的正中央感覺,人聲在低頻的表現我覺得是相當沉穩,而演唱者的低頻相當乾淨,並且帶著磁性的好音質,演唱到高音後又是另一種境界,人聲的清晰度能聽見更多,音色屬於自然和諧的表現,無過多的修飾,而是將音樂的本質自然呈現。

音色層次鮮明,置身在現場般的感受
播放專輯中的第5軌<Shallow>,大提琴的厚實低頻在這張專輯中完全能感受到,沒有其他樂器的音色,純淨的大提琴聲響,除了感受透過AE520傳遞出的聲音外,還能聽見共鳴的飽滿圓潤,喇叭的定位精準度也讓我播放這首歌曲時,聽感上完全沒有注意到眼前有擺放著喇叭,音場有著環繞的氛圍,音樂的整體集中,

當我閉上眼睛聆聽每段樂句的細節,弓走在弦上時,透過演奏的運弓力度所表現出的音樂性、音符的下沉度都能清楚地聽見,兩把大提琴的低音音色不太一樣,一把音色渾厚低沉,另一把則是比較輕薄明亮,拉奏相同的旋律就有著明顯不同的色彩層次,合奏是更能襯托出不同的音樂表現,到了中段高漲的音樂氛圍,加入了有速度感的撥奏,聽感上有著視覺上的衝擊,好像置身在現場般的感受,配上相當低沉的和聲,讓這首曲子又多了一個令我加深印象的記憶點。

活力四射的律動感
播放<Break my heart>,活力四射的曲風氛圍,背景音樂充滿口技的伴奏,AE520完整聚焦了拍子與人聲,不論是口技上的演唱還是旋律的演唱,都有滿滿的焦點,也將每位唱將的聲線清晰表現,讓每一個人的聲音都非常有記憶點,這在團體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每個人都是相當重要的角色,因此如果都能在聽者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其他曲中就會更有辨識度。這張專輯的充滿律動性,尤其是在低頻的律動更多、更豐富,而AE520在處理節拍、速度的反應上我覺得是相當優秀,低頻的沉沒有使拍子有點拖的感覺,而是更加有活力,帶起了整體音樂的歡樂感,音量稍微加多一些也沒有壓迫感,音樂的細節和平衡度也不會減低或扭曲。

Acoustic Energy AE520旗艦落地喇叭
● 三音路6單體低音反射式設計。
● 最新研發的碳纖維單體: 1顆25mm的碳纖維高音、5顆125mm的碳纖維中低音。
● RSC(Resonance Suppression Composite)共振消除複合式箱體。
● 考究的分音器,在關鍵位置採用高壓的聚丙烯薄膜电容與空心電感。
● 可調高低金屬製喇叭底座與腳錐。
● Single-Wiring發燒級大型喇叭端子。
● 聲音特色: 高密度韻味迷人,相當好的音場定位和層次,對前端改變與喇叭擺位敏感,多嘗試一下找到最佳擺位。
● 搭配建議: 避免過厚、過肥或是反應慢的前端。
● 頻率響應: 30Hz – 28kHz (+/- 6dB)
● 效率: 90dB
● 最大聲壓: 113dB
● 承受功率: 300W
● 分頻點: 373Hz/2.8kHz
● 阻抗: 6 ohms
● 尺寸: 1130 x 185 x 320 mm (不含腳錐)
● 重量: 30Kg
● 顏色: 鋼烤白(Piano Gloss White), 鋼烤黑(Piano Gloss Black), 美國胡桃木(American Walnut wood veneer)
● 定價: 詳情請洽代理商。

總代理 東億視聽: http://www.audiovoice.com.tw/
Acoustic Energy: https://www.acoustic-energy.co.uk/
更多Acoustic Energy的報導

Acoustic Energy AE520動態演示

MY-HiEND參考器材資訊請點此

About Leo Yeh

Avatar photo
身為發燒友已經將近30年,每天沉浸在High End音響的世界中,樂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