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dio Research GSi75 真空管擴大機 (內建DAC、唱放與耳擴)

來自美國超過40年歷史的真空管機大廠Audio Research在去年發表了全新旗艦的G系列,為什麼取名為G系列?是原廠為了紀念偉大的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伽利萊 (Galileo Galilei)。G系列的外觀設計融合了古典與現代,首先發表的有 GSPre前級、GS150後級及GSi75綜合擴大機,前後級先前我們已經試聽測試過了,對其表現有著非常深刻的印象,身為Audio Research的最新旗艦果然相當有實力,在絕佳的音響性下還有真空管溫暖迷人的韻味。本次試聽是剛剛到貨的GSi75綜合擴大機,GS表示G系列、i表示integrated綜擴、75表示有75W的推力,GSi75可以說是GSPre前級、GS150後級的精華版本,更內建了高解析解碼能力的DAC,高檔的MM/MC唱放與耳擴,對於喜歡簡單的人來說提供了相當完整的功能。與GS150後級相同,GSi75也使用了全新的KT150功率管,這是Audio Research首次使用KT150。

雖然是綜擴,可是也是相當大台,含包裝的重量是35.4 kg,本體則是25 kg,白色的包裝上大大印著G系列的Logo

SGH_9684ss

SGH_9694ss

打開箱子最先看到的是兩大配件盒

SGH_9697ss

一盒裝的是會用到的真空管,包括4隻配對過的KT150功率管及兩隻6H30驅動管。KT150是美國Tung-Sol在2013才發表的新功率管, Tung-Sol在1955年投資生產6550功率管,專為聲音所設計,是近代音響常用的功率管之一,到2010年KT120誕生,用以取代6550。KT150與6550、KT120都是在俄羅斯的新工廠所生產。KT150比先前的功率管擁有更好的散熱能力、更高的電流能力、更大的輸出及更長的壽命,唯一的缺點就是KT150的成本是KT120的兩倍。Audio Research的小管都會有特殊橡膠的防震環,可防止麥克風效應,別以為是多的就拿下來喔!

另一個配件盒裝的是各式文件,包括說明非常詳細的說明書、USB的驅動光碟、原廠保證書、QC出廠證明等等,此外還有遙控器、起子、調偏壓的工具、備用的螺絲、電源線等等

SGH_9710ss

SGH_9715ss

機器本體的上方寫著GSi75需要600小時的熟化break-in時間,而且原廠建議因為是真空管機不要一直開機不關去break-in,要有耐性的每天固定聆聽一些時間,自然的達到熟化所需時間,如何知道已經聽了多久?跟GS150一樣,GSi75的選單MENU有可以顯示使用時數的功能,因此用家可以不用一直特別去記。G系列的手把有別於以前audio research的器材是在前面板兩側,其改在位於上方面板的兩側。前面板的左選鈕是輸入來源選擇,右選鈕是音量控制,中間顯示螢幕上方有五個按紐,從左到右分別是POWER電源、NEMU選單、MONO單聲道、耳擴切換及MUTE靜音。

在前面黑色真空管網罩的底部有著橘色的標籤,這是要鬆開螺絲打開上蓋後抽出的墊高透明條,為何要將蓋子墊高?我猜想是為了將來如果要運送時可以保護用吧,上蓋打開後就可以安裝真空管了

GSi75的背面介面,包括4組RCA輸入,其中一組為MM/MC唱放,數位輸入部份則是一組光纖、一組RCA同軸及一組USB,其中光纖與同軸的解碼能力最高為24Bit/96kHz,USB則可到24Bit/384kHz及DSD 5.6MHz。

SGH_9742ss

喇叭輸出位於上面版,有4歐姆與8歐姆,主要看喇叭的平均阻抗比較接近那一個就接那一個先,若剛好喇叭是6歐姆,可兩邊都試試。

SGH_9739ss

安裝真空管我習慣戴純棉手套,以免真空管的玻璃留下汗或指紋,原廠都已經配對好了,在每一隻真空管上都有標記要插入的編號與位置(如圖中的V4),真空管多有防呆設計,記得看準後再插入,切記不要硬上。

SGH_9757ss

小心的將全部真空管都插上,至於上蓋要不要蓋回,就看家中會不會有人或寵物去碰到,或是有很多灰塵,MY-HIEND試音室因為很安全,加上不蓋可以看到真空管,所以就沒蓋回去了。

SGH_9760ss

全新設計的金屬遙控器,帶有一些復古感,跟G系列的風格一致,有部份功能是遙控器才能操控的,例如螢幕顯示的亮度、唱頭阻抗設定、唱放增益、升頻、數位濾波、偏壓、聲道平衡等等,所以遙控器是非常重要的。

SGH_9768ss

再來就是實際測試與試聽了!開機會有45秒的靜音狀態熱機與保護,關機時也記得先按MUTE靜音再關電源。

SGH_9770ss

請接下一頁↓

About Leo Yeh

Avatar photo
身為發燒友已經將近30年,每天沉浸在High End音響的世界中,樂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