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ten Coltrane 落地喇叭

游刃有餘的動態與對比

Marten 一引進臺灣後,隨著各國展覽的亮相,包括代理商、經銷商、用家,我可說是聽過不同空間、不同組合的表現,但最後若要讓我選,本地代理商試聽室中的聲音仍是讓我最為滿意的,或許是 ASR、Bladelius、Jorma與 Marten 的搭配,最能讓我體會 Marten 的潛力所在。選了 Horowitz 的鋼琴揭開今天試聽的序慕,也不怕大家笑話,這次試聽我帶了約 20 張的 CD,希望可以全面好好聽聽 Coltrane 在各方面的表現。Horowitz 於 1989 年在紐約錄製「The Last Recording」(SONY, SICC 20020) 這張專輯時,已是 86 年歲的高齡,這為俄羅斯鋼琴大師的技法淬練若說是人類能到達的極致一點也不為過,重點是其所呈現出的力道與張力,完全沒有辦法讓人聯想到這是高齡 86 歲的人所彈奏,這張專輯的鋼琴,清澈、透明又高貴,是近來我聽過最佳的代表之一,尤其日本 SONY 所發行的Blu-Spec 版本有著特別的 Q 度與密度,Coltrane 鑽石高音延伸、紮實之美,似乎讓我體會到當初 Leif在自家試驗的震撼,20Hz~100kHz的頻寬,才能夠完全游刃有餘展現出音樂的動態與對比,問我鑽石高音刺耳嗎?我可以保證一點也不會,至少在這裡聽起來是非常舒服的,本次長達近 3 個小時的聆聽過程我並沒有休息,但耳朵卻一點也不會累。

金屬光澤非常真實,並且鏗鏘有力

換上非常考驗系統低頻速度與層次,義大利 The Bass Gang:低音幫派的專輯(NBB, 11),4 個人使用4 把 Double-Bass 演出,陶瓷單體速度的優勢讓低音的反應毫無拖泥帶水之現象,不過此時我發現Coltrane 的下潛能量在這邊的空間似乎無法消化,影響了整體的平衡,若是其他喇叭可能要費盡一番功夫調整才有辦法解決,但Coltrane 背後的低音調整實在是令人不得不讚許一下,我將之往
左調低一格,減少了 0.5dB,再聽就剛剛好了。到此時系統與我應該都已熱身完畢,不客氣地換上 Carmen Ballet 經典爆力版本,Arthur Fiedler 指揮 Boston Pops 於 1969 年所錄製、後來再發的 SACD 版本(BMG, 74321-94712-2),ASR Lura 8 的推力與 Bladelius Gondul 撥放 SACD 的功力可讓 Coltrane 發揮的淋漓盡致,龐大的氣勢、凌厲的對比,,充滿在整個試聽室,曲中鈸的金屬光澤非常真實,並且鏗鏘有力,達到畫龍點睛之效果,不知您在聽這曲時能否與我有一樣的感受。

人聲溫潤、表情豐富

看到這,我猜已經有人會覺得 Coltrane 好像是非常現代的聲音,擔心會不會有過冷的聲音調性出現?接下來自然地我試了人聲表現,一張是 Jennifer Warnes 的 TheHunter 24K 金特別版(CISCO, GCD 8012-2),一張是趙學而的聽聽 HQCD 版(Skinny PorPor’s, SPPCD 09001),這兩張的專輯錄音我就不再多介紹,早是發燒友的必備名盤, Coltrane 絕對不會有冷感現象出現,人聲溫潤、表
情豐富,好像就跟歌手做了最真實的接觸,有這樣感覺的關鍵在那?當然是透明度了,我猜這也是 Leif 在設計Coltrane 的重點之一,什麼是透明度?我常常用個極端的例子比喻,若有人站在喇叭前,聲音不是就是被遮住、悶掉了,把那種感覺反過來思考,透明度就是聲音感覺不到任何的阻擾,可以很輕鬆的撥放出來,當然系統要達到透明度,所有環節缺一不可,我想這也是現在這樣的搭配能讓我這麼喜歡的主因了。這兩張專輯的細節不少,訊息量很豐富,我在 Coltrane上也聽到了比以往更多的細節,另外要再特別提的是 The Hunter的第 2 軌背景的低音男聲與第 8軌的超低大鼓收音,非常考驗系統,若擴大機推力不足或是喇叭低頻再生出現問題,有可能都無法完整呈現,低音男聲聽不清楚唱些什麼,鼓產生破音或是沒有能量與形體,我在 Coltrane 聽到了非常清楚的男聲及飽滿的鼓聲。

細微地空間描繪

前面說過,雖然 Coltrane 取名自Jazz 並非代表其為 Jazz 所生,當然還是要聽一下 Jazz 才過癮,我並沒有挑 John Coltrane 的專輯來”應景”,主要是在 CD 架上突然找不到,因此隨手拿的是 Dave Brubeck Quartet: Time Out (SONY, SICP 20014),由於這張專輯太經典,市面上有許多版本,我在 SONY 推出 Blu-Spec 又買了一張,試聽的正是這個版本,這張由 Dave Brubeck領導前衛試驗性的作品沒想到後來獲得空前的成功,在這裡我聽到了 4 種樂器型體非常完整,沒有一個地方是含糊的,這點也是不容易的,在失衡的系統上,往往會有某些部份特別突出的現象,而讓原有的比例失衡,甚至造成本來是主要配角的樂器變成背景,Coltrane 能清楚的詮釋鋼琴、薩克斯風、貝斯與鼓,並且詮釋出樂手間的氛圍與默契。

最後我放了一張我很喜歡、但卻一直覺得錄音普普的專輯,由 Bernstein 指揮 Columbia Symphony Orchestra (New York Philharmonic)在 1959 年錄的 Rhapsody in Blue (SONY, SICC 20038),今天我才發現原來這張的錄音是這麼的好,套句本站編輯 psycho 常說的:「這張唱片的錄音很殺音響」,看來以往我都冤枉他了,從前在聽時都覺得錄音不夠清析,有點糊糊地,甚至有些樂器沒辦法呈現清楚,在 Coltrane 身上卻輕易”看”到了樂團每個部份的形體與位置,一層一層的層次感出現了,原來 Coltrane 的3D 空間描繪已到了這麼細微的地步。

技術規格
Frequency range: 20-100 000 Hz ±2dB
Power rating: 300 W
Sensitivity: 89 dB/w/m
Impedance: 4 ohm (2.7 ohms minimum, with bass-adjust in normal)
Type: Ported system, port resonance 19 Hz
Drive units: Two 9” ceramic-woofer, 4” ceramic-mid, 3/4” diamond-tweeter
Crossover frequency: Second order, 300 and 4000 Hz
Terminals: Biwiring, WBT
Internal wiring: Jorma Design No 1
Cabinet: 25mm carbon fiber laminate, 61mm wood front (2×30 with deadening glue)
Stands: Polished steel with Black Diamond Racing cones and pucks
Dimensions: WxHxD 31.3cm(12.3″) x113.0 cm(44.5″)x61.0cm(24.0″)
Netweight: 47 kg (104 lbs)
Finishes: High-gloss black with wood front panel in Maple, Cherry, Oak, or Walnut

About Leo Yeh

Avatar photo
身為發燒友已經將近30年,每天沉浸在High End音響的世界中,樂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