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C 8是德國大廠T+A第一台純DAC的產品,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T+A使用了最精華的技術在上面, 在DAC 8熱賣多年後, T+A在今(2016)年的CES發表了最新具有DSD解碼的新版本,可別小看這個「DSD」,因為T+A並非改改DSP軟體程式而已,而是採用與其上級參考級機種一樣,將DSD解碼線路與PCM解碼線路完全獨立,成為名符其實的「雙核心解碼」,這是最理想的解碼方式,DSD與PCM不用因為只有單一解碼轉換而有所妥協,T+A在DAC 8用上這樣的架構,可說是誠意超大,傲視對手。
功能介面齊全
可看到外箱同時標示著DAC 8與另外一個同系列產品的擴大機AMP 8,兩者尺寸是一樣的,今年CES上T+A的出口行銷經理Mr. James Shannon跟我透露未來這個系列應該會出一個具有CD轉盤及串流功能、藍芽等功能的產品,讓整套系統的最後一塊拼圖完成!
T+A 8系列的產品型錄。
DSD版本與原來DAC 8外觀都一樣,唯一可的差異就是左方的型號下方多了一個DSD標示。DAC 8 DSD採用全鋁製的機箱,並且有精細的拉絲處理,本體上下兩片銀色更突顯出其厚度,德國工藝真是紮實。前面版螢幕下方的一排按紐主要是選擇訊號輸入來源跟數位濾波模式,另外還有相位設定,右方則是音量大小與耳機輸出,DAC 8 DSD的耳機輸出也比DAC 8改良更為優異。
T+A DAC 8 DSD的背面,一部DAC該有的介面全包了。類比輸出有RCA跟XLR平衡各一組,並且有VRBL與LINE的切換,VRBL為音量可控制,也就是會使用DAC ,8 DSD的前級功能,LINE的話就是會PASS DAC 8 DSD的前級功能,音量不可調,輸出是固定的,適合用家有自己前級時使用。數位輸入多達八個,包括4個SPDIF、1個BNC、1個OPT光纖、一個AES/EBU及一個USB,另外還有一個同軸數位輸出。在最右方還有SYS IN、CTRL兩個介面,SYS IN是未來擴充預留、CTRL則是可與CRESTRON或AMX等自動控制相連。
我特地將T+A DAC 8 DSD反過來,因為原廠的角錐也非常用心,一樣是金屬製的,並且有貼上止滑吸震的羊毛氈。
所有前面提到前面版的功能都可透過這隻遙控器來操作,這是相當便利的。
內部比外部更為精彩,極緻High End的精神發揮
將T+A DAC 8 DSD上蓋打開後,就可看到其嚴謹的線路規劃與豐富高規格的用料,T+A是德國最具規模的大廠,研發與生產實力從這就能看出。
透過這張原廠的內部線路分析圖,我們可以很清楚的比對出T+A DAC 8 DSD的架構配置。
這是最主要PCM、DSD解碼雙核心,上方有金色T+A標示的就是負責PCM解碼部份,採用雙動差4倍轉換(Double-Differential-Quadruple-Converter),每聲道4顆晶片,Sigma Delta調變方式(32Bit 352,8 kHz / 384 kHz)。
T+A 真實True 1-bit DSD技術
在兩個金色T+A標示中間的六個黑色晶片就是負責DSD解碼,為T+A真實的1Bit DSD解碼 (True-1Bit DSD D/A-Converter),最高可解到DSD 22.6/24.6 MHz(DSD 512),就是SACD DSD 2.8MHz的8倍,CD的512倍取樣頻率。在DAC晶片下方是高精度的石英晶體振蕩器(Quartz crystal controlled oscillators),確保達到時基誤差(jitter free)。
DSD格式最大的問題在於高頻的部份會有嚴重的底噪,雖然這些底噪並非人耳直接能聽到的,但會影響音響系統的重播,例如增加高音單體的負擔、超過擴大機的頻寬處理能力,進而影響聲音,DSD的取樣頻率越低,這問題會越明顯, SACD的規格DSD 2.8 MHz (DSD64)就是如此,不過當DSD取樣頻率越高時,這個問題就會越來越不重要了,例如DSD 11.2 MHz (DSD256)。以往DAC的處理方式是透過數位類比轉換時進行濾波,將DSD底噪問題去除,但通常這樣的作法會影響到聲音品質,T+A DAC 8則是使用真實True 1-bit DSD技術,解碼時不使用任何的濾波或是噪音消減,保留完整的DSD訊號,然後在類比放大線路中依對應頻寬進行濾波。
T+A的訊號處理中心,負責超頻(oversampling)邏輯的運算與完美時間領域的處理(perfect time domains)。
數位與類比獨立供電,藍色為愛爾蘭Nuvotem Talema出品的環型變壓器,黑色為奧地利RECOM的AC/DC轉換器。
這個位於變壓器旁的散熱片一定要特寫一下,其鋪上了類似角錐上止滑吸震的羊毛氈,魔鬼就在這些細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