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yback Designs MPS-3 CD Player

來自美國的Playback Designs,雖然公司很新,但是主事者 Andreas Koch卻是大家都已經知道,DSD的專家權威之一。本次介紹的MPS-3雖然沒有配備SACD讀取,但是USB是可直接解碼DSD的。

雙層包裝,優的

配件盒,包括說明書、遙控器、USB線與電源線

本體出現了

提醒在聆聽前,要把底部兩顆固定的螺絲先鬆開

簡潔大方的設計感,I Like

背面也是非常清楚,一組XLR、一組RCA類比輸出、USB、同軸與光纖數位輸入
其中USB可支援到DSD 6.1 MHz是超屌的重點,也會就這部份詳細介紹

令人興奮的內部大公開要來了

內部大公開

將上蓋打開之後,就可看到MPS-3裡面非常工整,正中央為轉盤、左方黑色長條的箱子為電源核心,右方與後方的線路分別是轉盤的控制電路、DAC(放在黑盒子中)、還有數位輸入的運算線路模組

這個轉盤雖然不是使用Esoteric的,也是非常High End,是強化過的金屬本體,DAISy Gryfalcon系列的High End產品

這就是轉盤的控制模組

DAC的模組就在這黑盒子中,不曉得是為了隔離還是保密,不過以這麼容易就打開來來看,應該是為了隔離

將DAC模組打開

以Playback這麼強的背景,使用XILINX自己寫解碼程式當然不意外了
主打的零時基誤差jitter free主要的技術Clock也都在這裡

主要數位輸入的解碼也是使用XLINX的晶片,USB可支援目前最高的DSD 6.1 MHz,CAS玩家的終極夢想,PCM也可支援到24/384
SPDIF的同軸與光纖也都可支援到24/192

配件盒的照片

會發出藍光的遙控器,燈光暗時很好用

記得要先把底部的兩顆固定轉盤保護的螺絲鬆開,不然轉盤是沒辦法運作的

熱機

剛出爐的開箱, 機器還未發過聲, 連固定承盤的螺絲都還沒拆呢!初聽的第一印象,扎實飽滿的聲音, 音質醇厚, 中高頻綿密, 密度極高,,弦樂器的演繹有獨特的魔力, 木管類的樂器也是….該怎麼說!? 就是很有木頭味 哈! 說直白一些, 就是很像聽黑膠的感覺, 這應該就是大家說的”類比位”吧?今日一個小時的聆聽, 離這台機器真正的實力還很遠,但目前的表現已讓我心中叫 “好”!這台機器還有Direct DSD的特異功能, 還有得玩呢!也先跟大家”坦白”, 我可是位DSD死硬派呢! 對於Playback這台機器我不諱言有很大的期待以及興趣!

SACD與DSD格式 (I)

十多年前SACD與DVD-Audio爭奪下個世代的高解析度音源載體的寶座,讀者們應該都清楚,後來SACD「贏」了,但是卻也沒有真正流行起來,反而被一手提攜帶大的Sony/Philips給放棄了,從此遠離主流市場。但是同時間,也有越來越多的「小」廠發現了這個規格的優點,或許是把老類比錄音以SACD格式重新發行,或許是用DSD來錄音,總之在一片部看好中,SACD似乎在小眾的利基市場逐漸站穩腳步。大家都說SACD的死去只是時間問題,事實上在最近這兩三年,SACD的發行量以及銷售量反而都穩定的成長。大概就在去年開始,隨著網路付費下載高解析度PCM檔案逐漸流行起來,直接下載DSD的錄音也逐漸受到重視。

SACD這個格式本身說穿了只是一種市場行銷的噱頭,背後的DSD (Direct Stream Digital) 規格才是靈魂所在。DSD的作用是什麼呢?請看下圖,簡單地說DSD是數位與類比轉換之間的一種中介產物。前半部份就好比錄音,麥克風補捉到一段類比訊號進入到ADC (類比數位轉換) 器後,在Delta-Sigma Modulator這個步驟中,類比訊號被以非常非常高的取樣頻率轉換成1-bit DSD訊號。然後在Digital Decimation Filter這個步驟中被轉換成PCM格式儲存。

後半段就好比重播 (或者以錄音的角度來看,後製) 時所做的把數位訊號還原成類比訊號交給擴大機放大後驅動喇叭,音樂從PCM格式被還原成DSD格式,並由DAC晶片轉換成類比訊號。也因此,其實各位讀者早在1980年代就開始接觸到DSD這個格式只是不自知罷了!

 

SACD與DSD格式 (II)

但是後來發現這種DSD-to-PCM以及PCM-to-DSD的轉換會造成振鈴效應也就是大家所說的「數位聲」。因此Sony/Philips便提倡把類比的源頭以DSD這種數位格式來儲存,不再進行PCM的轉換 (圖片中虛線走的流程)。這種格式所帶來的好處也讓許多錄音室開始把類比母帶轉換成DSD格式 (目前大多以5.6448MHz的取樣頻率來進行) 來儲存,這是PCM格式所做不到的。DSD可以儲存到高達100KHz的訊號,是類比母帶50KHz的兩倍。而1 bit的這種規格的好處是可以在錄音後製的過程中盡量保持資料的完整性。

以Multi-bits的格式來說,在後製的過程中每過一種處理,數位的資料串會越變越長,為了把變長的資料串塞進下一項處理流程中,便要把原始資料做一連串的運算處理,甚至砍掉一些。反應在我們聽到的音樂上,這些轉換所喪失的就是諸如「殘響」這類的微弱空間訊號。讀者們可能誤以為數位訊號就是單純的「0」與「1」,不管怎麼處理都不會變。如上所提到的,這種假設距離事實非常遙遠。請看下面這張圖,輸入一個方波,透過DSD以及不同格式的PCM所得到的還原結果,PCM基本上要到24-bit 192KHz才能算是個方波:

1-bit DSD錄音的優點

今天市場上95%的ADC與DAC晶片都是以近似DSD的模式在工作的,若要處理PCM的話則必須要透過內部的訊號處理來做轉換。這就好比你我都是講中文的人,但是我們卻不能直接溝通,需要透過一位母語是英文的人來做翻譯。這個過程當中,誰知道能確保翻譯精準無比嗎?以下圖為例,一個訊號若以PCM格式儲存,精確度取決於取樣頻率以及每個取樣的解析度。取樣頻率便是圖中的直線,直線越密,則原始訊號就能被切割成越多份,轉換後的PCM訊號便能更趨近於原始訊號。常見的取樣頻率有44.1KHz與48KHz以及這兩個頻率的倍數頻率。而解析度便是圖中的橫線,橫線越密,則取樣點越能落在接近原始訊號的地方,常見的解析度有16-bit、24-bit等。取樣頻率與解析度的交會點(圖中的點)越是接近原始訊號(圖中的曲線),則轉換後的資料失真越少。

也就是說,在麥克風補捉到的訊號從1-bit被轉換到24-bit的過程中,有16777216個出錯的機會 (2的24次方),而1-bit只有兩次錯誤的機會。1-bit的DSD錄音藉由超高的取樣頻率 (2.8MHz或5.6MHz)把輸入訊號一段一段地切割,一個取樣點的值是與上一個取樣點的值做比較,只有比較大或是比較小兩種選擇 (1-bit),以此類推,因此出錯的機率較小,就算真的某些取樣點出錯了,所得到的結果依然比PCM轉換出錯的結果要平順很多。這便直接反映在聽感上。

 

運用1-bit DSD的格式,可以藉由減少轉換DSD-to-PCM,PCM-to-DSD這類沒有必要的數位類比轉換,得到最「純淨」最接近原始資料的內容。

 

 

而若把1-bit DSD當成備份母帶的格式的話 (DSD有超越母帶50KHz的頻寬),不僅資料內容與原始類比母帶的差異非常非常小,DSD還是一種非常有彈性的格式。也就是說DSD要轉換成各種不同規格的PCM是很直覺的,而不同的PCM格式要互相轉換就不是那麼直覺了。更甚者,一但使用PCM格式來儲存母帶,那就永遠陷在PCM這個格式裡了!

今天先用USB接到Mac Mini使用Amarra+iTune來播放,Amarra可支援到PCM 384kHz,不過目前硬碟沒這樣的音樂軟體,所以先測試到24/192 OK~ 下一步就是要安裝Audirvana來測試DSD 5.6MHz的檔案播放了 為什麼不選Pure Music? 因為比較貴啦~~或許兩套都買也不一定

MPS-3沒有電源開關, 從開箱到現在過了將近一個禮拜, 今天再聽到, 恩, 有脫胎換骨的表現, 請不要誤會, 剛開箱的聲音其實就很好, 我上禮拜寫得聽感就有提到, 但是今天再聽,”醇”, 很溫醇的聲音, 很綿密, 很耐聽, 但同時又富含細節, 這很難得, MPS-3的聲音走的不是高貴華麗, 而是像上一位大大所說的, 中性質樸, 但MPS-3沒有到監聽級的那種中性, 反而是一種比較輕鬆寫意的”自然感”,用MPS-3聽音樂, 一切都很自然, 用家不需要去考慮甚麼音樂適合與不適合, 這一切都還是聽CD這個格式啊~~

今天又到了試音室,先來一片大編制的考驗一下MPS-3的能耐, LSO Live Colin Davis指揮的 Dvorák’s Sixth Symphony,透過MPS-3所描繪出來的場面, 十分具有規模感, 定位明確, 樂團的配器一層又一層, 在眼前展開,聲音密度很高, 弦樂描繪出一群又一群的感覺, 小提琴一群, 中提琴一群, 大提琴, 低音大提琴又一群….一群一群的聲音中還有每個聲部特有的細節, 能夠描繪出這是由”數支/把”樂器所發出來的聲音,而不是將之簡化成一坨聲音,

“解析中還有解析”是我替MPS-3下的註解,在其高密度, 音質醇厚的特色下, 很容易感受到弦樂與木管的質感,在齊奏的片段中, 整個場景還是Hold在那邊, 迎刃有餘…再來考驗小編制那種歷歷在目的感覺, 看有沒有及格…Harmonia Mundi 流浪者三重奏的 舒伯特五重奏 鱒魚,歷歷在目OK! 這張專輯裡的樂器的共鳴, 聲音在空間中迴盪的殘響, 存在感非常強烈,樂器形體凝聚在空間之中, 彷彿真的有把琴在那邊,

對於細節的解析也讓樂手之間配合的默契點出來, 尤其是在第五樂章幾個停頓的前後, 展現出很強的音樂張力,反應快速!停頓之間的留白其實是種很玄妙的東西, 就在這一兩秒之間系統所描繪出的現場的感覺有消失? 有崩潰嗎? 大家有機會不妨體會一下~~

這一片老實說我一直不確定錄音到底好不好, 但是我可以肯定這是一片考系統的片子,系統越好, 聽起來就越好,既然是現場錄音那聽起來就得又現場感, MPS-3在這方面表現得很好,珍娜講話與唱歌的時候的感覺並沒有落差, 人在講話與唱歌的時候頻率是不一樣的, 女生講話大約落在165~265Hz, 唱歌的時候當然高的多,如果系統不平衡, 那當然就會有落差, 我在MPS-3沒有聽到這個問題,有幾首曲目珍娜唱歌時, 樂團樂手也一起配唱, 這時配唱歌手的形體感, 存在感, 以及相對於珍娜的位置清不清楚就是考驗系統的地方了, MPS-3在這裡描繪出極為優秀的”畫面”!

一樣第七, 第八曲, 一個字”讚”, 不用多說, 等到雜誌裡再說吧!!

名稱:  0059_0526_Dvorak_S6_250s.jpg 瀏覽次數: 677 文件大小:  28.9 KB 名稱:  51MTZC9AP8L._SL500_AA300_.jpg 瀏覽次數: 676 文件大小:  34.4 KB 名稱:  EWHQ-112663.jpg 瀏覽次數: 674 文件大小:  26.0 KB 名稱:  2009112416402.jpg 瀏覽次數: 681 文件大小:  332.4 KB

DSD 5.6 MHz 播放

Playback Designs的官網有列出MAC與PC可播放DSD原生檔案的軟體

進入下載頁面按:我同意(I agree)這些條款後就可下載

安裝,只有英文跟法文

試用先,選擇Request Trial

主要撥放介面與清單,也可選擇跟iTune連結

使用內建的音效卡只能支援到96kHz

將MY-HIEND第一張鋼琴錄音專輯使用DSD 5.6 MHz的檔案拷一首到MAC來播放看看

放在應用程式集的Audirvana,常用的話也可釘選到下面的快捷列

到Audirvana的偏好設定中將音效來源改為MPS-3

DSD 128最高格式出現

太屌了,我的錄音母帶重播

PCM 24/176.4 vs DSD 5.6MHz

星期六會給大家出個考題,就是要聽出那個是PCM 24/176.4,那個是母帶 DSD 5.6MHz
在活動完後,請大家發表自己的心得與答案在此版面
我會再公佈當天放的解答

以下是簡單的小常識

CD 光碟 => PCM 16 Bit / 44.1 kHz
SACD 光碟 => DSD 1 Bit / 2.8224 MHz (2.8224 MHz 是 44.1 kHz的64倍,所以又稱DSD 64, DSD 1X)

市面上常見的高解析檔案
PCM 24 Bit / 88.2 kHz, 24 Bit / 176.4 kHz => 為什麼不是96 kHz或是 192 kHz,因為錄音時規格要是44.1 kHz的倍數轉成CD才會好聽
DSD 1 Bit / 2.8224 MHz

幾乎看不到的
DSD 1 Bit / 5.6448 MHz (是 44.1 kHz的128倍,所以又稱DSD 128, DSD 2X)
因為很少錄音開這麼高的規格,而且除了透過電腦及支援DSD 6.1MHz的DAC外(CAS),一般的CD/SACD無法播放

簡單的概念
PCM 24 Bit / 192 kHz vs DSD 1 Bit / 2.8224 MHz => 各有優缺點
DSD 1 Bit / 5.6448 MHz 應該是目前市面上最強的錄音規格

請接下一頁↓

About Leo Yeh

Avatar photo
身為發燒友已經將近30年,每天沉浸在High End音響的世界中,樂此不疲。